****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政治辅导
2010专题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4
发布人:陈青玲 时间:2010-12-8

11.(2013·四川卷·3题).2013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正回购(央行向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430亿元,这是央行今年第九次开展正回购市场操作。央行正回购的连续实施,其意在于()

A、调节货币供应,释放通货膨胀压力    B、引导利率下行,激发企业投资需求

C、宽松货币供应,预防经济增速下滑    D、稳定利率水平,保障居民储蓄收益

A,“正回购”可能考生较陌生,但“资金回笼”应理解。这与“利率”无关,直接PASS掉B\D。注意“释放通货膨胀压力”一句的理解:我国目前经济通胀预期加大,即通胀压力大了,需要国家采取措施来减压。

12.(2013·新课标Ⅰ卷·15题)2011年我们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5.2万亿元,人均储蓄25548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6%和15.3%,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根据上述事实可以推断出

①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增加了人们储蓄意愿

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随GDP的增长而增长

我国居民高效理财的渠道比较狭窄、品种较少

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本题考查我国城乡居民高额储蓄说明了什么。①说法错误,是因为我们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才不敢花钱,所以要不断的储蓄;②不合题意,材料中说的是储蓄率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而不是储蓄率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③说法正确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现实,确实投资理财渠道比较单一;④因为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储蓄增加必然带来消费支出减少,所以我们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答案选D。

储蓄率,投资与理财,恩格尔系数。

13.(2013·山东卷·17题)山东省自2012年开始试点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费用由政府承担80%,农户承担20%。在保险期间,因暴雨、干旱等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对投保农产品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根据受害程度给予农民补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有利于(     )

A.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B.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C.完善初次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D.降低生产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政策性农业保险并不能降低生产成本,也不能优化资源的配置,故AB与题意不符。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资金属于国家再分配的内容,而不是初次分配,C表述错误。故选D。

2012年高考试题】

14(2012高考上海卷13)以下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的措施是

A.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B.降低创业者的贷款门槛

C.增加失业保险金的缴存比例       D.加强劳动者的劳动保护

     15(2012高考海南卷6)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地区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通过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户增收,农业产业化能够促进农民增收,是因为

①通过分工和协作,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②形成产业局部垄断,提高了农产品价格

③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扩大了农产品需求

④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②“形成产业局部垄断”表述错误,排除;③中“扩大了农产品需求”与农业产业化无关,不选;①④均为农业产业化的意义,能够促进农民增收,B符合题意。

【答案】B。

16(2012高考上海卷14)近年来,上海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超过制造业,占GDP总量近六成,使上海的GDP了。因为第三产业( )

①消耗的自然资源较少          ②投入的生产要素较少

③产品的经济价值较小          ④创造的多为无形产品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4(2012高考四川卷38)就业是撬动人民幸福的支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促进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和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今年一月,国务院批转了由七部委联合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确定了“十二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就具体实施作出了详细部署,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相关责任。

材料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预期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小一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同期,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年均岗位缺口1300万以上,还有1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此外,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海存在着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解读材料二和图14,(4分)并提出政府解决其中所反映问题的基本思路。(6分)

17(2012高考上海卷16)下表是近10年来中国内地企业进入500强榜单的相关数据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家)

股份制企业(家)

私营企业(家)

2002

11

0

0

2011

53

2

2

注:股份制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

数据表明,我国

A.股份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B.非公有制企业实力普遍增强

C.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D.国有经济成为经济制度基础

218(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4)2012年1月,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S

公司宣布,将斥资3.6亿欧元收购德国P公司100%股权,P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全球混凝土泵车市场占有率曾高达4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出现严重经营困难。S公司并购P公司的积极作用在于

①形成行业垄断格局         ②开拓国际市场

③加速资本周转             ④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2012高考山东卷17)小型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国计、惠及民生。近年来,我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成本高、融资难、用工荒等问题。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有

①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③降低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   ④构建企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2013·广东卷·37题)(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8分)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汽车行业只有关注消费新趋势,面向市场组织生产,才能被消费者认可,最终实现利润。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新趋势必将****汽车行业不断创新的,更多地生产环保、节能和多功能的汽车,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环保节能的汽车逐步****汽车消费的新趋势,从而给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

注意设问中已经给出明确的知识范围,要求运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知识回答问题。回归课本,反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结合材料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容易拿高分,应该说这一问是比较容易的,但也要注意答题语言的组织。

15.(2013·新课标全国II·38题)(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富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建立了一批****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4分)

(1)企业的聚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产值增加;(4分)

(2)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为园区和该镇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3分)

(3)土地的统一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3分)

(4)居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或有利于扩大内需)。(4分)

(其他诸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劳动生产率、产业化经营、生产与消费等相关知识。以“城镇化”的重大时政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判断及逻辑思维能力。解答第(1)问要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解题的核心在于结合材料解读信息,重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涉及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生产与消费等相关知识。应注意材料与教材知识的紧密结合。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