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全球气候变化
[考纲及解读]
1、 记住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 列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
3、概速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解读:1)、结合全球变暖的时政热点,说明其分布、成因、危害与适应对策;
2)、分析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
3)、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要点梳理]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一)气候变化:虽然气候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当气候因子发生改变时,气候也会有变化。
1、气候: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概念: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3、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4、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时间跨度****,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
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 趋势,
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 趋势。
(2)历史时期: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有温暖和寒冷期之分。
(3)近代(19世纪以来):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世界气温变化特点 。
(二)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三)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
看图2、26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气温升高,平均升高了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一)气候变暖的机制:
CO2浓度增加 CO2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 气温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
② 、特别是 的破坏。
③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
2、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全球变暖引起 威胁
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①
②
2、影响农业生产
案例:(1)中纬度温带地区
(2)高纬度地区
3、影响水循环
①蒸发增强
②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
③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一)对策:
1、
2、
3、
(二)手段:
1、
2、
3、
(三)技术:
1、
2、
3、
[重点探究]
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在不断变暖,平均气温上升了0.4—
[典型例题精析]
典例1、图2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回答1~2题。
1.1951~2002年,我国
A.各地都增温
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地区的年增温可达
D.增温幅度****地区的增温值可达
2.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1、各地增温差异很大,有的地区出现降温,有的地区增温明显。2、据图结合地区分布可知: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增温最明显。故第1题选D,第2题选A。
典例2、(09年海南地理第22题)图7示意某地区1月份日照时数分布。日照时数等值线单位为小时,相邻等值线的差值为20小时。按图示方法在图中标注出另外三条日照时数等值线的数值,并说明理由。(10分)
解析:
该题涉及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日照时数的差异分析。综合考察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阐释规律的能力。需注意: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或者相同或者相差一个等差值。判读图中各等值线的递变规律或趋势是该题的关键;注意题干有效信息提取:一月份、冬季风、山脉、山脉西南、山脉东北、迎风坡、背风坡、降水与阴雨状况。
答案: 如图。(2分)
该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份盛行东北风(2分)。图示地区山峰以南、以西为背风坡(2分)。迎风坡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低(2分)。背风坡少雨,多晴暖天气,日照时数高(2分)。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全面阐述 2010 年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2007年 12 月15 日,联合国气候会议在巴厘岛就《京都议定书》、应对全球变暖、节能减排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磋商。回答 1--2 题。
1.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图,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
A. 从材料中可知,我国能源结构从 2010 年后将开始转变为以水电为主
B. 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用****的是有序地开发水电
C. 我国应重点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火电建设
D. 我国应重点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最主要的能源,在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城市所在省区的探明储量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甲>丁>乙 D.丁<乙<丙<甲
3.从全球尺度考虑,地球上有的地区终年无夏,有的则长夏无冬,主要原因是
A.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B.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多少
C.海陆热力差异 D.地势高低差异
4.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对应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A.甲、丁、丙、乙 B.甲、乙、丙、丁
C.丙、乙、丁、甲 D.丙、丁、甲、乙
5.有人提出赴西藏旅游宜采用“渐进一阶梯式”模式,其目的是为了
A.抵御恶劣的气候环境 B.躲避山洪爆发等灾害
C.适应当地的交通条件 D.适应海拔高度的变化
读图,回答6-7题。
6、近百年来,图示区域冰川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A.温室气体增加 B.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空洞扩大 D.酸雨危害严重
7、当甲地一年中雪线最低的时候C
A.澳大利亚东南牧场牧民正忙于剪羊毛
B.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美国北部森林内地面光照为最强的季节
D.巴西高原正值干季草木枯黄
读图,回答8~10题。
8.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A.T B.Q C.R D.S
9.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A.T B.Q C.R D.S
10.在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我国四条山脉迎风坡的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图中各山脉****年降水量的高度不一定是山顶高度)关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的四条线中,反映秦岭降水状况的是
A. a B. b C. c D. d
12.在我国,具有类似于d→a山脉的年降水量地域变化规律的现象是
A.煤炭资源分布 B.气温水平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表高低起伏
读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表示全球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曲线①在60°N附近变化幅度超过
A.纬度较高,陆地面积广阔
B.纬度较高,海洋面积广阔
C.地势高,温差变化大
D.冬季有寒流通过,夏季有暖流通过
15、(09年重庆文综第3题)读图2,回答
3.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A.德干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伊朗高原
(09年福建文综第5,6题)云量是以一是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图3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16--17题。
16.据图中信息判断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17.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09年浙江文综第4,5题)读图2,完成18--19题。
18.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气候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 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 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19.四季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仅分布的北半球 B. ②主要分布的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
的大陆西岸
D. ④主要分布在纬度—
的大陆东岸
(09年海南地理第10,11,12题)图2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
20.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21.图3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A.常绿阔叶林带 B.草原带 C.常绿硬叶林带 D.荒漠带
二、综合题
23.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阅读并分析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甲图所示。
材料二: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
材料三: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乙图。
(1)爬山过程中,在海拔 米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高度以下天气以 为主,以上天气以 为主。
(2)同一海拔高度的A、B两地,气温分别是A ,B 。
(3)山地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人,常成为气候类型的分界线,试各列举一个中国和世界的山脉。
24、读某假想地域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问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试列举与图中地理环境类似的一个实例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地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体现了______。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3)试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4)在下列字母所示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文字,完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与能量
流动纲要图。
25.(2008江苏卷)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气候特征 |
相同点 |
|
不同点 |
||
气候特征差异产生 的主要原因 |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
解析:东亚和南亚都属于季风气候,但东亚重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两地季风成因、风向、降水量和降水时间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两地都因为降水集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
高考考查8 全球气候变化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B 3. A 4. C 5. D 6. A 7. C 8.C 9.B 10.A 11.B 12.C 13.A 14.A 15、B 16、B 17、A 18、C 19、A 20、C 21、B
22、B
二、综合题
23. (1)
(2)A:
(3)秦岭(1分)、大分水岭(1分) (其他答案合理亦可得分)
24、(1)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西两侧 (2)ABD
(3)①该地地形平坦,距海近,常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大陆东、西两岸植被都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由于地壳运动,使中部地形隆起,从海洋吹来的湿润西风受到阻挡,
大陆东岸降水减少,植被演变为草原;③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地形对西风的阻挡作用越
来越显著,大陆东岸的降水进一步减少,最后演变为荒漠。
(4)A、降水 B、水汽 C、O2 D、无机物 E、水
25、
(1)
气候特征 |
相同点 |
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 |
不同点 |
甲地全年气温高(或乙地气温年较差大或乙地冬温低) 甲地雨季短(或乙地雨季长) | |
气候特征差异产生 的主要原因 |
受不同季风影响(甲地主要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乙地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甲地因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
(2)全年高温,作物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 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
(3)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保护耕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兴修水利,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