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听来,不免有些让人心生悲凉。世上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爱他,所以要和他在一起。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与之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之共度。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总归,他的旅程只能他自己去走。我们为人父母的,能为孩子做的,只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对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一些建议,帮他建立起照顾自己本人人生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谈到目送孩子背影的远去,为人父母的,总不免有一份不舍和无奈。那我们把时钟回拨,穿越回孩子诞生的那一个刻,重温一下那一刻的温情和喜悦。那时,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是那么简单,无非就是健康、平安、快乐。记得孩子刚出生,被护士抱出产房时,我先看的是他的五官、四肢是不是健全,长了几个手指头,对,就这么简单,仅仅希望他是健康的,正常的,就好。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个头比人矮、说话比人晚,成绩比人差,特长比人少,不知不觉中,我们嘴里多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多了一条起跑线,我们开始忙着看别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别人看。于是,期待越来越多,苛责和失望也越来越多,爱变成了控制。原本是为了激励自己和孩子,却发现,不断的攀比中,反会让孩子在盲从中失去自我,从原来的的原创、孤品,变成了山寨、赝品,压抑了自己的天赋秉性,丧失了差异胡的核心能力。而我们,成了削弱孩子力量,而不是增加孩子力量的那个人。
试想,如果真如孩子降生时我们的初心,只要孩子做个普通人,健康、平安、快乐就好,那还用得着什么“赢在起跑线”,不停地和别人比吗?即使你有所求,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功成名就,那你见过哪个随波逐流、没有主见和原则的人成功呢?世上原本是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反倒是没路了。天天逼着孩子赢在起跑线,不仅毁掉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失去未来。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个小故事,有位父亲平时非常忙,一日特意放下所有工作,拿出时间来带女儿去看电影。不巧的是路遇塞车,眼看电影就要开演了,父亲非常生气,不停地抱怨。女儿看着焦急的父亲说:“爸爸,别生气了,我们现在不就是在一起嘛!”父亲突然觉醒,今天抽时间不就是为了要和孩子在一起吗?那又何必在乎电影呢?于是调整情绪,和孩子愉快的聊了起来。人的许多动机,是由他的本质出发,但做着做着,常常因为走的太快、太急或太远,而迷失了方向,忘了自己出发时的那个初衷。就如我们常常在对孩子的苛求中,迷失了爱的本质。所以,时常提醒一下自己,回归生命初始状态时,我们的初心无非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乐。
从起点到终点,初心经历了一个轮回,那中间这段是什么呢?对,是一段旅程。孩子不是“一个未来的存在”,所谓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的思维,实际上永远不会得到幸福,因为未来之后还有未来。人只活在当下,人生如果能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已经是意义所在了!所以,当我们真的能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让孩子从小能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从而形成一条与未来的精神通道,让孩子在成年后,即使身处低谷,被爱滋养过的心灵,依然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即使挫折不断,做一些妥协,童年时被植入人性深处的光辉,依然还有剩下的力量去改变现实,成就自我。
有人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我倒是认为,说孩子是一所学校更为恰当,而在孩子前面是不用加上“好”字的。孩子的降临,帮我们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原点,给了我们一次珍贵的寻找自己,走向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理解和宽容,懂得自律和责任,懂得珍惜和感恩。这个过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而孩子的成长,又促使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增长智慧,逐渐告别昨日的软弱和偏执,超越自身的局限和困境。可以说,一个成人那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大爱、慈悲、怜悯,都是需要孩子去唤醒的。而无论是在智力品质方面,孩子所表现出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还是在心灵品质方面,孩子所体现出的真诚、率性、单纯、自我,都是我们这些成人所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孩子是成就父母,帮助父母成长****的学校。所以说,从生命的诞生来看,是父母造就了孩子,而从角色形成和自身的成长来看,则是孩子成就了父母,帮助我们不断地完成自我救赎,自我超越。父母和孩子在相互的造就中,实现了有血亲关系的两代人的各自的超越。正所谓,育儿即是育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也是我们自己的时光。
莫忘初心,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场竞赛。不要总试图在途中超过别人或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辜负了这段旅程。不论走那一条路,沿路都有它的风景,旅途都有它的体验。学会享受它,让人生成为学习之旅、快乐之旅、以及爱之旅。我们要做的,是彼此好好相爱,直到在某个拐角,目送他们远去。然后轻轻地道一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