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历史辅导
保定远飞学校历史-重大历史回眸考向探究
发布人:胡倩文 时间:2019-11-27


保定远飞学校历史内部资料

考向一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例1(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解析】 第(1)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知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可知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根据“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知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第(2)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可知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可知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了保障,并为后世法制建设,特别是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答案】 (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考向二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改革事件
例2(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可知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根据“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可知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根据“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可知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根据“洋人目之为猪圈”并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可知受西方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官吏闾民,皆称不便”可得打破了百姓习惯;根据“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可知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知,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答案】 (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考向三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例3(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的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虽然没有直接的书本知识作为依托,但教材中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可供参考。
第(1)问,从改革的推进方式、内容等多角度提炼和概括。
第(2)问,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材料,按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或评价划分材料的层次。
第二步:根据材料的句意和段意,粗略列出答题的关键点及答案条数。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答案,如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国内外各种矛盾、生产力发展等角度分析;改革的评价要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分析。
第四步:根据设问结合草列的答案,组织出完整的答案。
注意总结“改革内容”时找出能体现改革前后变化的关键词,然后概括;而分析“影响”或“作用”时要联系背景,一般由“背景”带来“影响”或“意义”。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