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远飞学校内部资料-历史
考点四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改变。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3.讲典例
【例1】(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历****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实行盐税法,除废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大力推行官鬻法和通商法。官鬻法(也称官卖法,京东、淮浙、广东等地实行)即由官府控制当地盐的生产,并直接主持运往行销地区售卖,实行专运、专卖,一律不许私人插手。通商法(也称商运法,京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实行)即政府向商人每年收过税一钱,住卖税两钱,听尚运销。宋仁宗庆历八年,采纳了范祥的“钞盐法”,废除“官需”形式,即规定商人凡纳钱4800文,售予一票,可领盐200斤,任其运销。并设置都盐院,作为盐价调节机构,平衡盐价,以确保盐有常价,钞有定数,防止商人哄抬盐价,此法实际上也是一种专卖制。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为使盐商专卖,发售盐引。盐引又称“盐钞”,是宋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据《宋史·通货志》记载:“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摘编自郝贵云《浅析我国古代盐税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盐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实行盐税法,推行官鬻法和通商法;政府加强对盐的专卖,并设置都盐院;盐商专卖,发放取盐凭证。 (2)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人;防止了商人哄抬盐价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盐钞”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根据材料,可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解答。
【趁热打铁】(2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高三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历****重大改革回眸】
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陕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城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
【答案】(1)动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
实际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共同问题:强行摊派;失信于民。
启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
(2)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是无法真正贯彻,强行摊派,结果失信于民。从而得出的启示是: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
4.讲方法
对于古代东西方的改革,本考向的知识点较多,掌握起来较为繁杂。考生在复习本考向备考时要注意理清知识线索,对于梭伦改革可以放在必修一政治文明中掌握;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注意掌握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即掌握“时空史论”。同时注意对比分析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比较;即横向和纵向比较;结合时代热点进行复习,对于梭伦改革考生注意“民主”二字,对于古代中国的变法注意“民生”二字。
5.讲易错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错因】考生只知道死记知识,不懂得分析材料回答以及对于知识的宏观上把握和建立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 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
(2)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说明了宋朝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十分发达;王安石具有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是了不起的改革家。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问从材料中“富强者幵兼山泽”“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概况;第事问学生答出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然后阐述其作用即可。
考点:选考一历****重大改革·选考一历****重大改革·孝文帝改革
【反思】考生注意分析材料,论从史出;复习备考时,建立思维导图。
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