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家长课堂 > 家长必读
带薪复读”“掐尖”将导致教育失衡
发布人:梁琪嘉 时间:2011-12-5
    近日,重庆某重点中学的“带薪复读”、重金“掐尖”手段被媒体曝光,引发热议。这些稀奇古怪的招揽高分复读生、挖走尖子生的手段早已在坊间流传已久。通过复制这样的发展手段而“异军突起”并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的例子在全国也不鲜见。面对这些涉嫌违规的不良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似乎有些黔驴技穷,学生家长报以无奈,不少学校则乐此不彼且引以为豪,但这些现象实则是恶性循环,不仅涉嫌违规而且有悖于教育公平,****以往,必将导致教育严重失衡,最终致使社会失衡。

  这里不妨探寻一下部分中学“良性循环”的演进过程:通过“带薪复读”、重金“恰尖”等手段“培养”出状元等高材生,因此打造“名校”(实则“富校”)招牌;凭借“名校”效应,一方面招收更多****生源,大量储备高材生,另一方面吸引大量的择校生,赚取更多的择校费;接下来,以丰厚的财力引进更多优秀教师,拔高教师待遇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改善办学条件以增强学校的硬实力。周而复始,这是一个既赚取名声又获得利益的“良性循环”。而往往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还会获得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肯定,甚至视之为政绩。主管部门不仅不会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加以规范反而会在财政投入、人才引进等软硬资源上予以倾斜,将个别学校“做大做强”,做成“一枝独秀”。

  从全局上看,这种局部的“良性循环”实则是恶性循环。“富校”的“良性循环”背后是:一些思想“解放”得不够大或者醒悟得较晚的重点中学以及大部分普通中学逐渐处于人财物“三空”的境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穷校”。由于没有雄厚的财力,他们的优秀教师被优厚的待遇吸引走,尖子生被重金挖走,少有择校费等创收而全靠财政拨款生存导致办学条件落后于人等。多种不利因素导致这些中学的高考升学率越来越低,学校牌子越来越不值钱,教师中稍有“能力”的想着外逃,中分段学生想着择校,最终导致师生整体水平逐年下降,学风校风日渐变坏,教育质量逐渐下滑,生源逐年减少。甚至有可能,主管部门往往还在资源配置上进行克扣,从而导致他们陷入泥潭。在高考指挥棒下,这些学校翻身之困难可以想象。而即便他们试图另辟蹊径转办职业高中,也早已落后于人。

  这就是为什么少数“富校”一个年级多达几十个班级而一些普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门可罗雀”的原因。

  这样的恶性循环正愈演愈劣。其背后,则显露出教育的不公平,值得引起整个社会的深思。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富校”靠公共教育资源名利双收,并获得更多的政府投入,从而越来越富;“穷校”靠财政投入难以维计,越来越穷。

  二是教师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不公。“富校”可以用靠大量的择校费积累的“小金库”为教师发放各种额外补贴、奖金并提供优厚的生活福利,而“穷校”教师只能吃财政工资。结果是,少数“富校”的教师步入“中产”而多数“穷校”的教师盼着工资单过日子;少数“富校”的教师早已厌倦学校安排的寒暑假国外旅游,多数“穷校”的教师则盼着学校安排一两次“农家乐”。与收入和福利相比,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也相去甚远。“富校”的教师时常成为厅局级干部的坐上宾,而“穷校”的教师往往被人瞧不起。就“穷校”教师的生存空间而言,在生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生源减少的大背景是独生子女政策,小背景如前面所述),“穷校”的教师将出现过剩,一些教师不得不离开教师岗而转为行政后勤岗或者待岗、下岗。这样的现象已经在重庆部分中学甚至部分重点中学出现。

  最应该引起警醒的是,学生获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是:家庭富裕或者有“背景”的学生,即便是低分段学生,也能够凭借择校费或者“关系”而进入“富校”,获得更****的教育资源,受到更好的教育。大量分数不太高、既交不起昂贵择校费又没有“关系”的贫困家庭的学生(“三无”学生)只能去“穷校”,接受低质量的教育。

  如果将上述谈及的一系列问题从高中放大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而言,“受教育不公”这一问题则演变为整个社会阶层无法正常流动的重大问题。即,教育失衡必将导致社会失衡。由于择校费等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普遍存在,因此家庭富裕或者有“背景”的学生在完成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考上大学、考上****大学的概率更大,大学毕业后的起点更高,发展后劲更足;而那些“三无”学生只能去差的中小学,他们接受教育的质量和程度更低,考上大学、考上****大学的概率也更小,步入社会后整体上将处于劣势。即,富贵人家的孩子越来越富贵,大部分穷人的孩子将继续贫穷。就重庆而言,这样的发展模式无疑有悖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政策;就全国而言,这既有悖于执政党倡导的和谐社会建设,也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

  要制止目前这些怪象,根除积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改变政绩观念,忍着阵痛下决心打破已经建立的教育生态。在高考指挥棒下,这个难题将考验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智慧。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