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2015高三语文一轮复习13:文言文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原 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之而受

 

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

 

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

 

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 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腾:传播。   蒸:兴起、渐成。 雠:应答、响应、应验。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谓之不,可乎?   诬:欺骗

D.而坏风俗,而人才     贼:杀害

解析:D项,贼:摧残。

答案:D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  )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是希望自己的主张能收到成效。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解析:B项错。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非全体动员不可。

答案:B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2)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3)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者栽培使之成材。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们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们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们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语言表达

14.把下面4句话按适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墨学沉睡了2000年,这2000年,正好是中国帝王集权专制的2000年。____________墨家作为中国最富创造力的古代精华,其复兴与重新受到重视,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封建专制面临解体时,思想上的专制罗网也被撕开一角。

墨家的道义,注定其本质精神无法苟合于集权的专制政体。

墨家的重兴,必然是等待君主集权制的崩溃。

墨子的学说,在晚清时期重新被重视,这绝不是偶然。

解析:本题所排序内容位于语段中间,排序时应注意与前面内容及后面内容的衔接,同时注意所排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答案:②③④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