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
货币政策 | ||
区 别 |
含义 |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
内容 |
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保护代收购粮食等都属于财政政策 |
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调整,间接对宏观经济产生作用 | |
政策的 制定者 |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
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的 | |
联 系 |
① 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② 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③ 当前我国采用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
87.了解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意义 Ⅰ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的一个奇迹。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88.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Ⅰ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89.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要求 Ⅲ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把坚持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持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90.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Ⅱ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发展。
91.列举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Ⅰ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 |
贸易全球化 |
资本全球化 | |
含 义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
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 |
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
表 现 |
许多商品(如汽车、计算机),虽然品牌是某国的,其实是许多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 |
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从一般商品到各类服务都进入了交易范围。 |
投资者只要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大量资金就可以短时间内从全球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
9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Ⅱ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93.评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 Ⅳ
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风险全球化),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基本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94.了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Ⅰ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型企业。跨国公司为了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95.了解世界贸易组织 Ⅰ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成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96.评析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解决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发展的典型案例 Ⅳ
2011年3月1日中国贸促会举办了中国工商界纪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会议。会上,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宋和平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仍将是贸易保护的重灾区,贸易摩擦将伴随中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转变的全过程,且愈发呈现出三“性”,即****性、必然性和复杂性。
宋和平认为,贸易摩擦正日趋政治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某些国家将贸易政策作为转移国内矛盾的手段和缓解就业压力的砝码,试图利用贸易摩擦改变贸易伙伴国家的国内政策,用低碳等问题来质疑其国内政策,输出自身发展模式。其次,一些发达国家企图以频繁的贸易摩擦延缓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增加谈判筹码。第三,非传统领域的贸易摩擦强度大增。人民币汇率、自主创新、新能源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市场准入等成为贸易摩擦的新热点。据悉,2010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不仅来自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也来自于巴西、阿根廷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其中既有针对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也有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
对于贸易摩擦政治化的趋势,中国入世****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在会议上表示,中国加入W T O以来,承诺按国际规则办事,大大推动了市场化进程,使得国民待遇、市场化、透明度等理念深入人心。对于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我们的破解方法就是以遵守规则和开放市场来说服全球———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中国国际商会会长万季飞认为,努力促进贸易平衡、促进进口,这不是应对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他表示,贸易摩擦渐成常态化趋势,引致不少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官司,积累了丰富经验,很多中国企业已经深刻了解到国际规则,且不断通过对外交流专业平台,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修改制定,运用规则惯例保护自身权益意识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为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改善贸易环境、建立贸易秩序做出了贡献。宋和平说,针对贸易摩擦不断加大的趋势,我国需要完善贸易救济法律制度,提高其运用意识和实施手段,同时有效利用多边场合加强国际交流。
97.说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Ⅱ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引进来 |
走出去 | ||
区 别 |
含 义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管理经验,以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
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
原 因 |
弥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等 |
对外开放发展到新阶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 |
内 容 |
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
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合作 | |
联系 |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对外开放 |
98.理解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Ⅱ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