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
视角2 分封制的类型与分布特点
史料 西周分封制形势图
[信息解读] 上图表明:(1)西周封国的
主要类型有:同姓亲族建立的封国,如晋、鲁、卫等;功臣、姻亲建立的封国,如齐国;商代降族建立的封国,如宋国。
(2)分布特点:王族占据战略要地及富庶地区,是分封制的主体,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视角3 分封制的作用
(1)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国家。
(2)消极作用:诸侯在封地内有权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扩大统治区域等,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主题二 宗法制
视角1 宗法制的特点
史料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信息解读] 本漫画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如下突出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特点,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视角2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其影响
主题三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一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址;夏商周的王
被称为“天子”;据殷墟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的商朝统治者几乎是
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
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
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出借天上的“神权”来强化人间的“王权”的意图,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史料二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
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权力结构的特点。
史料三 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之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出****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基准考点二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主题一 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制度权力不可转移
主题二 秦朝的中央官制
史料 秦朝中央官制设置图示
[信息解读] 图示表明了秦代三公九卿制下:皇帝独尊,官僚由皇帝任免,不得世
袭;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丞相位高权重;形成新的较完备的官僚制度。
主题三 秦代推行郡县制的意义
史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
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
[信息解读] 柳宗元对秦代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予以充分的肯定。郡县制的推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主题四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2)影响
①积极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②消极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不同点 |
分封制 |
郡县制 | |
盛行时期 |
商周等早期社会 |
秦以后的各个时代 | |
实行条件 |
与宗法制相联系 |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 |
建立基础 |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
按地域划分 | |
传承制度 |
世袭 |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 |
官吏权利 |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 |
与中央的关系 |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服从中央 | |
官员职责范围 |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
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 |
历史作用 |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 |
共同点 |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 |
【课堂探究】
关于秦代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柳宗元和顾炎武分别做了如下论述:
柳宗元《封建论》:(秦朝建立后)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知封建(指分封制)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指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围绕两者的观点,三个同学得出以下不同认识:
甲同学:柳宗元的观点全面而****。
乙同学:顾炎武与柳宗元对郡县制持****对立的态度。
丙同学:柳宗元和顾炎武的观点都有失偏颇。
探究思考:结合柳宗元和顾炎武的观点,谈谈你对上述三个同学认识的看法。
提示 柳宗元认为秦朝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秦朝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皇权专制。
两者都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与柳宗元的观点相比,顾炎武着重指出了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