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③军事:战争频繁。④文化:百家争鸣
背景:
①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
废井田、开阡陌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 |
统一度量衡 |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
普遍推行县制 |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 |
制定秦律 |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 |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 |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
“燔诗书而明法令” |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
改革旧俗 |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
成功的原因:①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②商鞅变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地主阶级:变法保证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农民:奖励军功,有利于农民参与到政权中来,奖励耕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建立县制,且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的贯彻执行。④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⑤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⑥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体评价: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措施 |
内容 |
作用 | |
前期 冯太后主持 重点 建新制 |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
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
设立三长制 |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 |
整顿吏治 |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
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 |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
迁都洛阳 |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 |
移风易俗 |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
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特点:①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②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影响: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3.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的原因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
1.出现背景:赵匡胤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⑴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官多职。
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岁币”(冗费)。
3、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4、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积弱局面
1、策略失当:
⑴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目的是?)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目的是?)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
1.原因:⑴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四)揭开序幕——“庆历新政”(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方案:《答手招条陈十事》。
3、中心:整顿吏治。
4、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
5、原因:⑴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⑵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6、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5、性质:在不触动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3法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对社会问题认识: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官僚豪强兼并土地,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2、具体举措:(商业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农业措施:青苗法、役免法、农田水利法)
内 容 |
作 用 | |
均输法 |
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要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
①政府物资需求和东南物资供应得到配合 ②纳税户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 ③节省运费和购价,增加财政收入,也避免囤积居奇。 |
市易法 |
①政府设立“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 ②商贩向市易务缴纳抵押品,可成批赊购官府的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一分利息。 |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
青苗法 |
各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并加收20%利息。 |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
役免法 |
废除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 |
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农田 水利法 |
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按照户等高下分派。 |
各地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方田 均税法 |
政府重新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
克服官僚地主隐产逃税,田赋不均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
(二)强兵之法
内 容 |
作 用 | |
将兵法 |
①对禁军精简裁并,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②各路设置负责操练的将官,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
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
保甲法 |
①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②农闲保丁操练,夜间维持治安。 |
壮丁受到军事训练并和正规军相参为用,国家养兵费用减少,财政负担减轻。 |
保马法 |
废掉依靠政府的牧马监,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以优惠政策,使民户踊跃养马。 |
节约朝廷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