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军器监 |
在开封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
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产量提高,数量足够十年之用。 |
(三)育才之法(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
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取士,在《诗》《书》《易》《周礼》《礼记》中选一经。
⑵作用: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改革学校制度
⑴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发展。(也是目的)
⑵原因:①太学作为全国****的学府,****以来是高官子弟装饰门面的地方,已徒有虚名。
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舆论阵地。(甚至以“王莽变法”考题攻击王安石)
⑶内容: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也使科举考试的依据。
⑷作用: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北宋末年仍在太学中流传。
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⑴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20年之用.(理财中哪五个?)
⑵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如:
青苗法 |
方田均税法 |
市易法 |
募役法 |
农田水利法 |
取代高利贷 |
限制隐田漏税行为 |
使商业利润中一部分收归国家 |
使农户赋税剥削减轻 |
促进农业的发展 |
⑶改变积弱局面:扭转西北边防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王韶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空前大捷.(强兵措施)
2、改革的失败败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⑴失败标志: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⑵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
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
③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④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⑤指导思想有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⑶失败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要注意用人。
3、改革评价:
⑴变法不足:①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⑵进步意义: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他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改革家。
⑷改革启示:见探究一的认识部分。
思考:1、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三冗”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
2、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为何要每年给辽岁币?
3、王安石认为****的理财方法是什么?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你对王安石的富国政策怎么看?“富国”与“富民”相同吗?
5、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有哪些?
6、王安石变法中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7、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探究一】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③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④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
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探究二】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异同点?
庆历新政 |
王安石变法 | ||
不同点 |
中心内容 |
整顿吏治 |
富国(理财) |
改革程度 |
局部改革 |
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 | |
历史地位 |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 | ||
相同点 |
背景 |
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 |
目的 |
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 ||
性质 |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 ||
特点 |
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 | ||
结果 |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 ||
联系 |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
4、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封建改革
(1)埃及的阿里改革
背景:①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统治,埃及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②西方殖民国家对埃及的侵略;③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具备了改革所需的政权前提;④穆罕默德·阿里政权为应对国内外危机,必须富国强兵的强烈主观诉求。
目的: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②根本目的:为了对内维护自己封建专制统治的统治,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并对外扩张
措施:
经济 |
改革土地制度:①废除包税制;②确立土地私有制度;③征收单一的土地税 农业:①兴修水利、②推广改良农具、③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 工业:①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②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③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保护民族工业 |
政治 |
①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②削弱了宗教长老阶层的势力。③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仿效欧洲,设立中央机构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
文化 |
①创办学校。②外聘****。③选派留学生。④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⑤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 |
军事 |
①实行征兵制。②加强训练军队。③建军校培养军官。④装备先进武器。⑤建立舰队,壮大发展海军 |
失败的原因:①外部根源列强的插手和干涉是。②内因阿里封建王朝的封建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抑制了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
影响:①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②促进经济发展(农、商、工)。③促进文化的繁荣。④壮大军事力量。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⑤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性质: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根本性改造,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5、中国近代清王朝的封建改革: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和“预备立宪”
对封建主义改革的小结:
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
(1)欧洲的宗教改革
背景:
①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经济上:教会是西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
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思想文化领域:垄断教育、思想、文化,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
②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这是各国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③民族国家的发展(政权与教权矛盾加深,天主教会成为各国中央集权的****障碍)
④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强大冲击
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
⑤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对宗教改革影响深远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因 |
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 |
目的 |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 |
时间 |
1517年开始 | |
经过 |
1、开始:“九十五条论纲” 时间:1517年 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 |
内容 |
主张 |
评价 |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 |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 |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 |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 |
影响 |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
加尔文宗教改革
背景 |
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
时间 |
1536年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