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历史辅导
2014年高考历史重大改革回眸(三)
发布人:陈青玲 时间:2013-12-3

内容

主张

评价

1、坚持《圣经》****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神职人员选举产生)

8、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作用

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2、净化了社会风气

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5、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局限

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4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推动

发起者

国王亨利八世

时间

1532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法案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动机

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

导火线

亨利八世离婚案         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内容

11534年,颁布《****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特点

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首脑

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影响

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结果:建立了不受罗马教会控制的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历史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②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③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⑤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2.确立资本主义的改革

(1)农奴制改革

背景

政治上

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经济上

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上

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的涌动,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原因)

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目的

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焦点

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时间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内容

二一九法令

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

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

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结果

成功

外部力量的推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

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

评价

进步性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3、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

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表现:1、不****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

3、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性质

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明治维新

历史条件

德川幕府的腐败封建统治

表现

影响

政治

实行幕藩体制:天皇是名义上的****,实权在幕府将军手中,地方设“藩”

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皇、士将军、大名、中下级武士,农、工、商、贱民

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本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要求改变现状,成为改革的主力和领导者

外交

采取“锁国政策”

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9世纪上半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而领主土地所有制和幕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进步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西方列强的殖民侵入

影响

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剧增,社会危机的加剧

2、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3、更加暴露幕府腐朽、虚弱,使之成为众矢之

4、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不满政治上无权;西南诸藩大名不满现状;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进一步动摇幕府统治基础

5、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

西南诸藩,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后来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过程

尊王攘夷运动

结果失败

原因:尊攘派对幕府存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幕府对尊攘派的严厉镇压以及西方列强的围攻

倒幕运动

原因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要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必须推翻幕府的统治

结果

1、打败幕府 

21868新政府改元“明治”。1869年,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明治维新

政治-----废旧建新

废藩置县

这****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本,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制定宪法

1889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天皇拥有****的权力。但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经济-----发展新经济

币制改革

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货币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