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经济 |
币制改革 |
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货币 | |||
改革土地制度 |
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影响: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
改革地税 |
内容: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 ||||
“殖产兴业” |
内容: 1、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2、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3、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①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②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影响: 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 ||||
文教-----倡导“文明开化” |
了解西方,宣扬启蒙思想 |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宣扬启蒙思想,代表人物福泽渝吉,以天赋人权为理念,宣扬平等自由 | |||
改革教育 |
内容: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作用: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局限: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和魂洋才” | ||||
生活习俗西化 |
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 文明开化政策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化 | ||||
军事-----建立新军队 |
措施:1、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2、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 3、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 4、现代化军工企业 5、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局限:效忠天皇(皇军),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作用: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 | ||||
结果 |
1、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2、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 ||||
性质 |
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 ||||
影响 |
作用 |
1、政治上: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民主化,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 |||
2、经济上: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 |||||
3、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 |||||
4、社会面貌:打破旧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 |||||
2、国际地位:日本****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当时亚洲****独立的国家,并逐步成为列强 | |||||
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忠君思想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天皇拥有****的权力,实行专制主义,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实行华族制度意味着新的不平等;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化倾向等) 2、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侵略琉球与朝鲜,侵略中国,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
(4)戊戌变法
历史根源 |
社会背景 |
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 表现: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 |||||||||||||||||||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 | |||||||||||||||||||||
经济、阶级基础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时间:19世纪末 原因: 特点: 影响: | ||||||||||||||||||||
思想基础 |
早期维新思潮 |
产生时间:产生条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作用:局限: | ||||||||||||||||||||
指导思想 |
维新思潮 |
康有为 |
||||||||||||||||||||
梁启超 |
||||||||||||||||||||||
谭嗣同 |
||||||||||||||||||||||
严复 |
||||||||||||||||||||||
过程 |
开始 |
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 ||||||||||||||||||||
发展 |
主要事件: 1、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良派还办了《湘报》。 2、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 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3、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4、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 |||||||||||||||||||||
高潮 |
“百日维新” |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 ||||||||||||||||||||
失败 |
戊戌政变 |
直接原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伊藤博文访华 过程: | ||||||||||||||||||||
原因 |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 |||||||||||||||||||||
教训 |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 |||||||||||||||||||||
意义 |
爱国性 |
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 ||||||||||||||||||||
进步性 |
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
启蒙性 |
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
局限性 |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 |||||||||||||||||||||
性质 |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日本明治维新 |
中国戊戌变法 | |
社会背景 |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后来,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 |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
改革的进程 |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
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
国际环境 |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1)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开始)
(2)美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3.中国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