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语文辅导
2015高三语文一轮复习3:游褒禅山记
发布人:seven 时间:2014-12-1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古文的字词句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教学方法:精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精粹 
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

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 

《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注释中词语(回答时要合上课本) 
2、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⑶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整体感知
(一)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二)思考问题:合作交流

1.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2.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三)品读课文 
1、 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 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诵第四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 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五、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熟读成诵 
讨论: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讨论:记游和议论是怎样结合,怎样照应的呢? 
明确:第三段的第二段的记游生发而来,第四段议论由第一段的记游生发而来。 
在大体把握了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训练。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