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要求] (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秦的统一;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3)从汉到元政治演变: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的集权措施;王安石变法*;元的中央官制与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内阁制度与清朝的军机处。(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考点1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
3.影响
4.崩溃: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是其表现。
名师助学 分封制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的:巩固统治。
二点内容:土地和人民。
三个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
四大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二、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
3.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4.影响
思维发散 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内容 |
链接点 | |
政治 |
分封制、宗法制 |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随之日益崩溃 |
经济 |
井田制、青铜时代集体耕作 | |
文化 |
礼乐制度 |
一、分封制
史料一 封建亲戚为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
解读 史料反映出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被分封的诸侯有拱卫王室的义务。
史料二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
解读 史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以王族为主体。
史料三 ……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解读 史料表明分封制对后世皇族分封的影响。
史论 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宗法制
史料一
解读 根据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一)大宗和小宗划分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嫡庶之别;(二)宗法制的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史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 ——《中国历史纵与横》
解读 “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说明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史论1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史论2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1.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2. (2013·广东高考)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春秋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奴隶主贵族渐趋衰落,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更加明显,“百姓”逐渐失去其贵族身份的专属意义,所以选B项。
3. (2013·浙江高考)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①。
4.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 C
解析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宗法制的规定,皇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唐太宗、康熙帝的皇四子都非嫡长子,宋太宗继位是兄终弟及,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明太祖的太子早亡,明太祖死后,皇位由太子的长子即皇嫡长孙继承,这符合宗法制的规定。
5. 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封黄帝之后于蓟”,可见蓟是西周初年黄帝后代的封地。
审解组合类试题的技巧
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筛选法、辨异法。最常用的是筛选法,又称排除法,以题干条件为“筛子”将备选项逐一过筛,排除那些与题干无关显然错误的选项,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留下正确答案。组合式选择题常出现提法错误,那么凡含该内容的选项均错,称为“定一排三”法。
1.长子一定是嫡长子。
错误。“嫡子”是相对于“庶子”而言的,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子”,偏房所生为“庶子”,诸“嫡子”中的长子为“嫡长子”。因此,偏房所生的长子不是嫡长子。
2.分封制和宗法制都规定了西周的贵族等级制度,内容相同。
错误。两者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
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