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历史辅导
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3 从汉到元政治演变
发布人:王芳婷 时间:2014-12-11

考点3 从汉到元政治演变

一、从汉至君主专制的演进

思维发散  隋唐盛世的表现

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必修1)

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必修2)

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

[思维导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科举制

3.行省的设置

名师助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可归纳为一、三、三、四、五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三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官吏:官吏选拔和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四个阶段:秦朝确立汉代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五种方式:加君主权力、加强思想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结构、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加强监察机制。

二、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1历代行政区划

朝代

行政机制

秦、西汉

县两级制

东汉

县三级制

唐代

县三级

宋代

元代

2 元代行省的设置

(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图解要点] 郡县制与行省制

一、君主专制与君权、相权关系的演变

史料一 (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解读 史料表明汉代宰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统领百官的助手,位高权重。

史料二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解读 该史料表明隋唐时期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实为分散相权。

史料三 

解读 上述史料反映了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史论1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一是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

独尊。

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史论2 选官制度的沿革、趋势与实质

(1)制度沿革: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军功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按军功授爵的制度,替代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

(2)趋势: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 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义,国小则亡邪心。

解读 史料表明作者主张以众建诸侯的方式,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史料二 宋代的各级地方机构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解读 宋朝对地方分权更详细,将地方的军、政、财、刑罚、仓储、运输设置官员,直属中央控制,空前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的威胁。

史论1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与特点

(1)演进: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使中央集权, 受到, 威胁。

行省制度:元朝创立,该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而地方则要求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并集权于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史论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期

阶段特征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情况

西汉

巩固

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隋唐

完善

中央:隋唐继承魏晋三省体制,将其作为中央政府的****统治机构;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地方:唐朝后期因地方节度使权力增大而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

加强

中央: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地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元朝

新发展

中央:设中书省为****行政机构,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注意 (1)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第一,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第二,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很明显。第三,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的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国家机关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2)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第一,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第二,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

1 (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 A

解析 唐朝中央机构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淆了门下省、中书省的职能,可以排除。当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凡军国大事必须经政事堂议决,商定后再奏请皇帝裁决。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这里的违制是决策运作程序的违制,而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A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

2 (2012·四川高考)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世袭制、分封制、科举制和行省制四个历史概念和把握题干的要求促进了社会公平。世袭制注重财产和门第,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故排除A项。分封制是按血缘关系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属于贵族政治,故排除B项。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选择C项。元朝创立行省制度,行省长官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便于加强中央集权,与促进了社会公平无关,故排除D项。

3 (2012·新课标全国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4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根据材料和对概念的理解,ABC三项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制不属于监察范畴。

5 (2013·新课标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析 从图片看,汉代的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设立较少,主要是因为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唐代的则出现南北较为均衡的局面,说明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另外,汉代与唐代的名称有很大差异,从地图看,唐代的名称多与地理方位有关,说明唐代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这是解答

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学生能把

材料教材****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另外,评价历史人

物、历史事件时,要辩证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切忌片面。如本题答案就侧重依

托材料中信息多角度思考论述,是依据两材的典型。

1汉承秦制,并非汉代****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

正确。汉朝初年基本沿袭秦朝制度,但有所变化,如地方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

实行封国制。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

错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唐朝实

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封建君主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

级民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3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是两个职责相同的行政机构。

错误。元朝的中书省是元朝****行政机构;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但不

是****行政机构,唐朝****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1.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

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

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4.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5.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

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6.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

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

归中央。

7.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及维护官僚队伍

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