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农抑商政策
2.“海禁”政策
3.资本主义 萌芽的缓 慢发展
[思维导图] 三种基本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古代中国这三种经济政策都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因此说,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史料一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战国]韩非《韩非子》
解读 史料表明早在商鞅变法时期中国就已形成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史料二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清世宗实录》
解读 史料反映了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由,雍正帝同样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本业,而工商业是末业。具体原因他认为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而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面对工商业比农业获利多,百姓争相从事工商业的情况,主张采取措施,使百姓回归农业。
史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
解读 闭关锁国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困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史料四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岳麓版高中新课标《历史》必修Ⅱ
解读 史料反映出在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市镇;经济有明显的区域性特色;存在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但不含有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五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解读 “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居民”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
史论1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
重农抑商政策 |
“海禁”政策 | |
实施时期 |
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 |
目的 |
相同点 |
维护封建统治 | |
不同点 |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 |
内容 |
相同点 |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 |
不同点 |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 |
影响 |
相同点 |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
不同点 |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史论2 近代前夜中国存在的危机
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而康乾盛世以来的愚昧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结果中西方国力兴衰易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2013·山东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材料并未体现限制商人经营何种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商人的管理,与增加税收相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严令商人不能有土地,目的是为了抑制商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2.美国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想要组建像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大型贸易公司……是不可能的”。他这样说的依据主要是( )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
B.明清时期商品生产发展程度较低
C.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地域性商人群体反对建立贸易公司
答案 C
解析 中国明清时期的统治者,继续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让其组建大型的贸易公司以发展商业是不可能的。
3.2012年10月人民网:“中国在北宋神宗年间,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以上,在后世“康乾盛世”时代,这一比例也不过9%,新中国在21世纪初才重新达到这一高度。”下列与宋代城市化增长无关的因素是( )
A.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不抑土地兼并的政策推动
C.农业、手工业的快速发展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扶植
答案 D
解析 城市化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重农抑商政策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故选D。
4.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海禁和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
答案 B
解析 注意抓住关键信息“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这道出了统治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注意题干问题是“采取的政策”,容易误选C项,题干主要针对外贸问题,因此,B项正确。
5.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海禁”政策。明朝实行“海禁”有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因素,A、B、D三项理解片面,答案为C项。
1.“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正确。“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
谓“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相反,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
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表明,封建生产关系已开始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闭关锁国政策就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
不正确。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
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海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
同于“****禁止”一切对外交往。如清政府开设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就是例证。
1.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
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3.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4.“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
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5.“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
需要。
训练5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
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
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A、B、C三项皆符合题意,D项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不符合探究课“长安”城的主题要求。
2.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等特点。故选B。
3.某同学在写一篇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 )
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注意题眼“宋代”“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B、C两项都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不符合宋代的情况,排除;D项是草市,始于南北朝时期,应排除。
4.
A.三省长官与他商议国事
B.阅读活字印刷的《红楼梦》
C.看到有人在住宅区卖青花瓷器
D.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时间信息可判断利玛窦在中国的时间是1583~1610年,都是在中国明代,可知选择C项。
5.2013年8月我国航母总设计师吴晓光在谈到重视海洋、确保海洋合法权益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海洋观念比较淡薄。”探究海洋观念比较淡薄的原因有( )
①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制定 ④指南针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我国传统文化”“淡薄”,分析原因方法多从经济、思想、科技三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故选D。
6.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答案 A
解析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明朝时仍继续实行,据此可排除B、C、D三项。明朝时期,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张居正主张农商并重。
7.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答案 D
解析 “海禁”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并不禁止海外贸易,故选D。
8.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 )
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 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
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由“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直接推论出③项;海外贸易中大量金属货币的使用,给经济贸易带来不便,有利于纸币使用,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故②③④项正确,①项“世界贸易中心”说法是错误的。
10.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 )
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
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
答案 D
解析 捐资、募勇抗倭与A项相一致;一贾不利再贾三贾等反映了B项;数月不沾鱼肉反映了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诚义的信息。故答案为D项。
11.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包含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明朝”时候商品经济发展,题干材料中描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属于经济发展冲击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12.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影响是( )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B.使清政府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其****的影响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故答案为C。
13.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
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
(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3)政策:“海禁”政策。
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
解析 本题考查的主题是“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以唐、宋、明时期的史实予以证明。第(1)问,唐朝长安的城市特点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如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有来自各国的人士和各国的文化,“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原因可以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状况分析说明;第(2)问,材料反映了宋都东京市民文化的繁荣,这与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兴起有关;第(3)问,从材料信息看,该政策为“海禁”政策,其影响教材有明确的表述。
14.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教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1)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空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
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
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及经济政策。第(1)问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从坊市的界限、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结。第(3)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结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禁绝,思想上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归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