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活动
2.“市”的发展
[知识归纳] 闭关锁国的影响
(1)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消极影响: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以沉重打击,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②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3.商业城市
思维发散 丝绸之路
史观 |
结论 |
文明史观 |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成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纽带和桥梁,起到连接东西方文明纽带的作用,它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社会史观 |
促使东西方物种的交流,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
[思维导图] 古代“市”“坊”发展演变图
史料一 明《醒世词》:“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史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
解读 史料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史料三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解读 史料反映出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宋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史料四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
史料五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解读 史料表明在唐代政府对市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到宋代贸易场所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功能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史论1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中的四大变化
(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史论2 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
(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对外贸易发达。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史论3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西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
1.(2013·四川高考)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代 |
城镇人口(万人) |
农村人口(万人) |
1620年 |
300 |
1 700 |
1850年 |
720 |
2 880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
D.人口增速********
答案 B
解析 知识可知,1620年至1850年应该是明清时期,在这一时间段农村人口明显超过城市人口,A项错误;农村人口的急速增加体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人口增速是否领先全国的问题,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
3.(2013·江苏高考)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侨寓扬州的大商人,在经营盐业和典当业获得巨额财富后,他们不仅购买豪华的园林,还捐钱买官,成为“仕而商”的官商,说明商业发展改变了社会风气。由题干材料不能断定仕商身份界限****打破,也不能说明当时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排除A、C两项。清朝仍然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答案为B项。
4.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
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
C.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
D.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
答案 C
解析 珐琅彩瓷始现于清代,不可能在明代烧制出,故选C。
5.
A.是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分工扩大的产物
B.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
C.城市存在使用雇工生产的手工工场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即可知D项错误。
1.唐朝的“柜坊”是兼营旅店的货栈和交易场所。
错误。唐朝的“柜坊”不是兼营旅店的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2.唐朝扬州、成都是当时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
错误。唐朝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以至出现“扬一益
二”的说法。唐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
3.宋代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正确。唐代长安城坊、市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营业时间受官府的严格控制;而北宋的
东京坊、市界限不复存在,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商品交易额巨大,出现了瓦子等供人
们娱乐的场所。
1.在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
政权基础,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
用。
2.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
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3.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
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