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4.道家、法家、墨家
学派 |
代表人物 |
主要思想内容 |
影响 |
老庄之学 |
老子 |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
庄子 |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 ||
法家思想 |
韩非 |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 “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
墨家 |
墨子 |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 |
[思维导图]
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2.百家各派的社会地位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该史料还体现出“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史料二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韩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解读 史料表明,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史论1 百家争鸣的社会条件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
(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史论2 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1)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3)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4)他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
(5)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
史论3 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在争斗中,民众的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1)孔子的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3)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史论4 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1.(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点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儒家思想。题干中儒家的主张主要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意思是统治者实行仁义,必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体现了仁政思想。
2.(2012·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 D
解析 解题时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与道家“无为”的政治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与儒家维护等级秩序的“礼”的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墨家讲求实际功利与材料中“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不符,故C项错误。
3.(2010·山东高考)“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中各家的主要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对各家学说的区别能力。解答本题必须先弄清楚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 这反映出作者主张诸侯之间要相爱,不要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要相爱,不要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要相爱,不要相互残害。这是墨家的“兼爱”思想。
4.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有“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 恻隐之心”。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经典著作(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D.“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答案 C
解析 据“热词”可知这部经典著作指《孟子》。A项反映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出自《道德经》;B项反映的是韩非的思想主张;C项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符合孟子的思想;D项反映了荀子的“性恶论”。
5.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答案 D
解析 “仁”和“礼”是儒学的核心观点,儒学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的人”一句,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内在可能,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故选D项。
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
正确。“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
墨家和法家等。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在西汉
时期,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并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
3.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
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理
论来源于道家思想。
4.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确。孟子的“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
治的一种策略。故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区别。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
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
社会秩序。
2.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
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
3.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
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4.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
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5.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6.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
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7.“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
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8.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
容开放的特点。
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
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