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历史辅导
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三 古达中国的思想文化 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发布人:王芳婷 时间:2015-2-6

1罢黜百家

2太学的出现:汉武帝时期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思维发散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对王国的控制;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必修1)

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必修2)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必修3)

[思维导图]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他把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解读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

史料二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解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该对话的主题,思想文化的一统有利于政治的一统,也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文化领域的反映。

史论1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背景: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形成:他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3)内容: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在哲学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4)目的: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它为儒家思想跃居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础。

(5)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史论2 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1(2013·重庆高考)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思想。其基本理论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故答案为C

2(2013·福建高考)《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 A

解析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

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D

解析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再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故选D项。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

4.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否认****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

5.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远敬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封建的根基,不讲求民主,故排除B;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故排除DC与题意不符;只有A项是儒家思想的内容。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法:即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

及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

改变情景或只是稍加改变。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课本中的什

么史实,然后根据课本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


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正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

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它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错误。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

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1.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

一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

思想的争鸣。

2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

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3.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

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训练6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2.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

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 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 由个体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

3.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答案 B

解析 孟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大意是:眼中没有父母、君上的人(违反儒家礼仪道德的人),犹如畜生豺狼。司马迁: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大意是:如果天下都按这些思想来做,那么就没有尊卑差异了。他们都是在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

4.韩非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可以看出,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力。再结合人物韩非,可以得出D项正确。

5.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B项错误;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6.学了百家争鸣的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其中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小张:数学老师学期初就制定规章,并严格执行,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B.小王:语文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者风范

C.小李:外语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涉,无为而治,深得老子真传

D.小代:物理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招人讨厌,这是庄子的做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主张的掌握。道家追求自然和精神自由,所以D项不是庄子的做法。

7.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答案 A

解析 这三位思想家的主张都是希望稳定秩序,让人民安心生产,这是与当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分不开的。故选A

8.《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大乱,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与天意相符,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得知这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它三项是错误的,所以选A

10.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父母,歌颂至孝之行。康僧会明显受到(  )

A.道家思想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法家思想的影响                        D.墨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仁义心治国以仁为天牧民,当以仁道孝顺父母至孝之行等信息,可以了解到康僧会提倡仁、礼等思想,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11.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

答案 D

解析 材料指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将谴告之或警惧之,这典型地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这一唯心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天人感应学说,劝天子施行仁政,这一点是对先秦儒学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BC两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当选D项。

12.儒家尊王忠君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答案 C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项。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排除B项。人之性恶强调的是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C项。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

答案 (1)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因为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14.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到了秦朝,儒家思想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建议实行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