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2015·广东珠海模拟)西汉刘向认为:“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材料表明( )
A.先秦时期宗法制逐渐遭破坏
B.夏商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制
C.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
D.西周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
解析 材料主旨:以春秋时期弑君、亡国和诸侯被流放等事例说明“生而富贵”但不知道借鉴历史教训而又得意洋洋的人很少了。“生而富贵”与强调血缘关系的宗法制一致,A项正确。
答案 A
2.(2015·辽宁抚顺重点高中期末考试)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解析 材料侧重点的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体现了郡县制对于国家统一的作用,故A项正确。
答案 A
3.(2015·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
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 改为州县两级,主要是为了中央控制地方的便利。所以本题选C项。
答案 C
4.(2014·四川南充一模)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
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 中国古代君主即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执政能力,与宗法制有关,故B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故A、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不是中央集权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
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
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
解析 钱穆认为汉代的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使政权向贵族特权阶级以外的人开放,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C、D三项在材料中未反映,故答案为A。
答案 A
6.(2013·吉林长春调研)《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
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 题干反映了北宋中央设置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加强了君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无从体现。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7.(2015·河南开封二模)(节选)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分析,如:“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百世不迁之宗”“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第二小问,从宗法制核心特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政权与族权的关系角度归纳概括。
答案 (1)祭祀制度: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