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选择题 共24题,48分)
1.“‘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
A.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B.强化了异族管理地方局面
C.避免了地方权势的膨胀 D.能有效控制王畿以外地区
2.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该材料意在表明( )
A.中书省只是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 B.三省的设置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D.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制衡关系
3.“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4.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峪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爹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多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
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5.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6.1960年我国与缅甸平等解决了边界问题,随后又先后与尼泊尔、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家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使大部分边界成为友好边界。边界问题的解决( )
A.体现我国不结盟外交的理念 B.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
C.有利于缓解严峻的外交形势 D.为开拓与西方大国外交奠定基础
7.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排列顺序前面为诉讼程序法,后面为人法和物法;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则把作为主法的人法和物法排列在前,而把作为助法的诉讼程序法排列在后。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消除 B.罗马法的法律程序灵活多变
C.罗马商品货币经济获得发展 D.罗马法的权利观念保持不变
8.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
A.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 B.赋予了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的权力
C.构建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D.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
9.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的邦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材料突出反映( )
A.普鲁士有统一德意志的趋势 B.德志帝国存在不稳定因素
C.德意志各邦发展极不均衡 D.联邦制不利于德国的****统一
10.《俄国史文献》载:政府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签订的协定。……政府要尽快召开立宪会议,会议要在普遍、直接、平等、秘密投票的基础上进行,要保证为保卫祖国而血溅战场的勇士参加选举。文中提到的“政府”是( )
A.沙皇政府 B.工兵代表苏维埃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人民委员会
11.1938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68.4%,而1953年仅有14.4%出口产品输往西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 B.西欧关税同盟的形成阻碍了东西欧联系
C.国际政治影响经济全球化推进 D.苏联模式的引入迟滞了东欧现代化进程
12.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时期 |
整地工具 |
中耕工具 |
夏朝 |
耒、锛、铲、斧 |
锄、博 |
商朝 |
耒、锛、铲、锸、斧、析 |
铲、博 |
西周 |
耒、锛、铲、锸、斧、析、援 |
铲、罅 |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13.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4.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D.自然经济抵抗使英国对华贸易反复波动
15.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
国家财政总支出 |
国防费支出 |
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
1951 |
122.49 |
52.64 |
42.97 |
1953 |
220.12 |
75.38 |
34.24 |
1955 |
269.29 |
65.00 |
24.14 |
1957 |
304.21 |
55.11 |
18.12 |
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 B.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
C.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
16.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该《婚礼草案》( )
A.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 B.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
C.消除了新旧婚制度的尖锐冲突 D.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
18.下面是某一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示意图,该示意图( )
A.表明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B.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C.表明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D.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外贸状况
19.“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20.1957年5月10日苏联****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D.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1.读下图:2 000年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贸易比较(百万美元)
从图示可以看出( )
A.区域间贸易增长率超过区域内贸易增长率
B.区域内贸易在各个区域集团的出口总贸易中重要性降低
C.区域集团内部贸易流量明显高于区域间贸易流量
D.区域间贸易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同期的全球贸易增长率
22.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民为本 D.礼乐典制
23.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
A. 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B. 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24.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 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 项。以上现象说明( )
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