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历史辅导
保定远飞学校历史专题测试1
发布人:胡倩文 时间:2020-1-4


                保定远飞学校内部资料-历史

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  )
A.弱化神权的影响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宗族观念的强化
【答案】D
【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故A项错误;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对祖宗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孟子·万章》中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由此可得出西周(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巩固统治
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答案】B

3.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们惊讶于乾隆表达的对《正统辩》的认可:“以元继南宋为正统,而不及辽金,持论颇正。”乾隆持此说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仍处于立国初的紧张态势
B.对抗清入关的人士严惩不贷
C.欲树立为本朝尽忠的价值观
D.少数民族政权难以作为正统
【答案】C
【解析】材料“以元继南宋为正统,而不及辽金,持论颇正”中乾隆皇帝以宋元为古代王朝的正统,体现了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可,从而缓和与汉民族的矛盾,树立为清朝尽忠的价值观,故C项正确。
4.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答案】D

5.《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这说明李斯认为(  )
A.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
B.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李斯认为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要想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就必须要求思想统一,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6.《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
C.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答案】C
【解析】“《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而在西汉史料中较少出现,可见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故C项正确。
7.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长,远过东汉。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开发江南地区 B.加强控制地方
C.强化君主权威 D.顺应民族融合
【答案】B

8.《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
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
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
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才有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故A项正确;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故B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9.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  )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宋代的宰相仍具有较大的权力且材料体现不出其权势变化与渐进性,故A项错误;宰相并不代表整个士大夫群体,故B项错误;“宰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纵观整个封建王朝,相权都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故D项错误。
10.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这主要是由于(  )
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
B.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
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
D.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
【答案】D

11.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 (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
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
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
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官员敢以死进谏,并以此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C项正确;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D项错误。
12.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答案】B
【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衡量标准是门第,故入仕的寒门子弟在两晋时期很少;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创立,其衡量标准是考试成绩;唐宋时期特别是宋朝时期科举制盛行,给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故B项正确。
13.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  )
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
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
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答案】C

14.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  )
A.与都省相互制衡 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D.是元朝的****行政机关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是:行省与中书省互为表里,每年的赋税有四百万锭,各省留下一部分备用外,上缴给中书省二百八十万锭。材料是指它们互为表里,不是互为制衡,故A项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关,不是专收赋税的机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行省与中书省是上下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正确;元代的****行政机关是中书省,不是行省,故D项错误。
15.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
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
【答案】D
【解析】元朝废除三省制,只保留中书一省,这不是权力的分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6.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  )
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
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 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
【答案】D

17.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A项正确;大学士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并不能对皇权构成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无意说明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与否,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仅没有宰相名义,也没有宰相实质,故D项错误。
18.《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内阁权力扩大,拥有决策权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答案】A

19.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答案】A
【解析】密折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依据,是皇帝驾驭的工具之一,故A项正确;“任何”的说法太****,故B项错误;密折只是渠道之一,奏折上报的渠道依然运行,故C项错误;军机处办事效率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
20.清代政府发布****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答案】B
【解析】材料“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体现了强化专制皇权,相比较而言,强化皇权才是主要作用,故B项正确。
21.中国历史不乏分裂的时期,但政治上的分裂往往经由文化上的一致以及经济上的互通,还会修补成为一体。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社会演变规律
B.功能互补、紧密凝聚的多重复合特征
C.厌恶离乱、人心思定的民族文化诉求
D.分则两害、合则两利的历史发展认知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分裂,通过文化和经济可以修补,不是反映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必然规律,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中国古代封建体制下,经济、文化与政治的互补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诉求,还有经济的作用,故C项错误;分则两害、合则两利是对两个事物之间关系的表述,故D项错误。
22.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  )
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
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坚持“以德治国”理念
【答案】A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
之根据论》(1915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6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的宗法制度。(6分)
【答案】(1)变化:周代,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或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宋明时期,获得纵深发展(或宋明时期宗族共同体在士大夫推动下,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内容全面复兴)。
特征: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普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同构。
(2)背景:门阀制度的衰落;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宗族间相互救助;理学的崛起。
(3)背景: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和社会转型;宗法制是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政治理念;“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新文化运动继起。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开国初,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一系列律令,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1938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据《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
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
材料三 现代西方国家……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治透明度等系列举措,从而使清正廉洁的局面得以****维持。例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反腐法案(见下表)。
法律名称 主要内容
《政府道德法》 官员个人及亲属必须申报财产,并规定了离职后的从业行为
《文官制度改革法》 公开、平等选拔官员及政府雇员,奉公守法、不贪赃枉法
《监察长法》 监察长办公室独立监督,未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不能随意罢免监察长,其职能主要是督查公务员欺诈、滥用职权等行为
《阳光下的政府法》 规定除法定免除公开的情形外,一切政府文件必须公开
——摘编自何家弘《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初反腐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些方式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一现象的理解,并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历史的和现实的”必要性。(8分)
(3)从材料三可见,美国的反腐败措施具有哪些独特之处?由此概括西方“清正廉洁的局面得以****维持”的共同原因。(5分)
【答案】(1)方式:加强反腐立法;严厉司法惩处;完善监察机制;提升监察权力。
背景:宋初注重加强集权;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中唐以来儒学衰微;宋太祖的自身经历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2)理解:中国古代君主制下的监察制实际效能有限,无法保证封建王朝长盛不衰;这是因为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历史:腐败导致历代政权不能持久;中国封建官僚文化根深蒂固。
现实:增强领导能力,提高政府威信;改善党的作风,赢得人民信任;改善干群关系,克服根据地困难;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
(3)独特:规范从政(官员道德法律化);公正选官(文官选拔规范化);分权制衡(监察职能专门化);行政公开(政府行为阳光化,或鼓励全民监督);注重预防(加强防腐机制)。
原因:完善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阶段 演变
萌芽于战国 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立于秦朝 ①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于西汉 ①实行刺史制度;②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完善于隋唐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加强于北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新发展于元朝 ①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②实行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于明清 ①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②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③八股取士
衰败于晚清 ①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②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分出现
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12分)
【答案】趋势:不断调整皇帝和中央各部门的关系,对中央行政机构调整、改革;强化监察制度;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不断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的关系,由中央直接任免地方官吏;不断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改革,分散地方政权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创立和完善选官用人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打破门阀世族对官府与政权的垄断与威胁,加强人才的社会流动,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以儒学作为官吏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思想基础。
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西学东渐的影响;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人民革命的打击,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的冲击等。
【解析】首先,提炼观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被削弱;其次,结合表格中信息,从政治和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论证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后,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衰落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方列强的入侵。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
【答案】(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
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2)评述:
背景:历****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
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理想的区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1: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地位。
示例2: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
示例3:观点: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论证: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固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示例4:观点: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提示: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