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历史辅导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测试)-保定远飞学校
发布人:胡倩文 时间:2019-12-26

保定远飞学校内部资料-历史

1.据史载,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辅政的周公人贺,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于唐。这反映出当时(  )
A.周公权倾朝野飞扬跋扈
B.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C.分封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D.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秩序

【答案】B
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3.古代,姓是一种族号,是血统的标志,有姓的人都是贵族。名与字在称呼时,体现尊卑、长幼的区别。“称人以字,自称以名”是谦称的规范。下列哪一个朝代,庶民无职业者不许取名(  )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C
4.《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
A.周天子建立起****权威的统治秩序
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
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与义务的差异
【解析】题干中“而赐之盟”说明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让其治理地方,体现出了西周贵族集体统治的方式,故C项正确。
【答案】C
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材料主要说明(  )
A.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C.商周摘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答案】A
6.《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  )
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 B.具有制度性保障
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主要体现了天子通过各种角度的规定来规范诸侯的活动,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礼乐制度是维护君臣关系的一种外在手段,不能视为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来是否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答案】B
7.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根据所学知识等级政治也没有走向消亡,故B项错误;材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
【答案】D
8.历史学家指出:战国时代晚期,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管理治理……秦汉后经过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材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
B.皇帝制度确立
C.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科举制逐渐形成

【答案】C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满足皇帝的私欲
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C.强化君主的权力
D.彰显皇帝的权威
【解析】把握材料中的“政治目的”,秦迁六国贵族、富豪,是让他们与原来土地分离,从而削弱可能的地方割据,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A、C、D三项与政治目的相差较远。
【答案】B
10.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爵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官员来源的单一通道,为普通阶层民众向官僚阶层转变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官僚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
【答案】B
11.《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
【解析】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
【答案】C
12.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答案】A
13.古代中国的姓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姒、妊、妘、娮、姚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血缘关系最初按母系确定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姓氏,与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的王位世袭制无关,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批姓氏都带有“女”字偏旁,反映出女性地位的重要,故B项正确;这些姓氏出现于西周实行分封制之前,故C项错误;西周宗法制强调的是父系血缘关系,这与材料中姓氏的特点明显不同,故D项错误。
1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尚未形成严格的尊卑等级关系
B.宗法关系是维系王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答案】C

15.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 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启继承禹的王位,而不是春秋战国时期,①错误;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时期,而不是春秋战国时期,②错误。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标志着政治制度基本定型,百家争鸣标志着文化的基本定型,③④正确。故选B项。
16.《礼记》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下列有关周朝这种政治风格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将子弟、功臣分封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B.周朝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周朝首创的宗法制是该时期政治的典型特征
D.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天下****执政权力
【答案】C
【解析】宗法制非周朝首创,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17.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这表明该制度(  )
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
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
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答案】B

18.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都城的建筑布局以王宫为中心,而且在水平线上,王宫全部建于地面之上,民居有的处于地面之下,这反映了王的地位明显上升,体现早期国家形态中的等级观念和意识,故A项正确。当时没有皇权,只有王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最早的都城建筑,并不能代表后来的中国都城建筑模式,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工程建筑所体现的等级特点,反映不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故D项错误。
19.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发展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宗法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
【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嫡长子继承制。
(2)变化: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两宋时期,获得纵深发展,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成为政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背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贫富转化迅速,宗族间相互救助;士族没落、庶族崛起;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兴起。
(3)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和材料一关键信息“完备而严格”“君统宗统的合一”等分析作答。第(2)问,“发展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强宗大族遍布各地”“宗党武装”“全面复兴”“成为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概括即可。“背景”结合宋代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第(3)问,据材料三归纳概括即可。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10分)
(2)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优势,分析材料三中秦朝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因。(15分)

【答案】(1)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贵族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周朝统治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2)皇帝制度的创建,确立了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大权集于一身,一改周天子名不副实的旧弊。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任免和机构运行,均由皇帝直接控制。严刑酷法和思想控制的推行,也有助于秦朝社会的稳定。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1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9分)

【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现代”国家的典范。
(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