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历史辅导
艺术生文化课补习名校-远飞学校-跟踪检测评估1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20-11-7

跟踪检测评估1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1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  )
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解析:依所学,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而商朝的灭亡使西周意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因此才会产生早期的民本思想,借此巩固王权,故A项正确;西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地位,不会提升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民心向背才是根本”可知是民本思想,而主权在民思想指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力****交到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手中,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时期重视民众的力量借此巩固王权统治,而非强调摆脱宗教神权的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2.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  )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
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C.****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解析:“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体现了西周对商代内服制度的继承,“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体现的是西周对商代外服制度的发展,故排除A项,选B项;由于受封诸侯在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故西周没有实现****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项;分封制下,天子通过诸侯对地方进行管理,排除D项。
答案:B
3.[2020·安徽马鞍山模拟]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
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
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
解析:西周诸侯对内保持团结,对下控制,对上承担各种义务,这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故选A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分封制下是诸侯、卿大夫等对地方直接管理,排除B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排除C项;西周诸侯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不能说明一定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排除D项。
答案:A
4.西周时期,北方各国诸侯礼器都呈现一致的风貌与规格。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礼器逐渐有北方戎器的色彩,晋国的礼器受到戎狄族群的影响。但位于今日河北的由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国君夫妇的墓茔则****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分封制推动了礼乐制度的传播
B.各国变法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C.游牧文化与华夏文化彼此融合
D.尊祖尚古观念维系了社会稳定
解析: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礼器逐渐有北方戎器的色彩……由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国君夫妇的墓茔则****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说明华夏文化与游牧文化彼此融合,故选C项。
答案:C
5.[2020·四川雅安模拟]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解析:由材料“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夏、商、周三族都自认为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选C项;材料强调各族与黄帝的血缘关系而非黄帝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B项;夏、商、周三族之间没有世袭,排除D项。
答案:C
6.[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模拟]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此记载说明(  )
A.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      B.青铜制造业比较落后
C.尊卑有序的政治特征      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礼乐制是维护贵族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制度,据材料“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可知反映严格的等级制度,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用礼乐制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等级制度,而不是说明统治者生活的奢侈,排除A项;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材料是春秋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用等级名分去维护宗法分封的政治秩序,数量的差别体现的是等级,而不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D项。
答案:C
7.[2020·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三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      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
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      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
解析:材料中,迁都频繁、“经常狩猎”这些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讲到的是商朝有经常狩猎的记载,不是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仍然有游牧习俗,但不能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D项。
答案:A
8.《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20·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  )
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
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
解析:据材料“强公室,抑私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以“礼”维护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推崇等级秩序,而未涉及到以德治国理念,排除A项;通过君主尊崇等级秩序,进一步规范民众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依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排除D项。
答案:C
10.[2020·四川乐山一模]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  )
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解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主张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A项;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排除B项;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主张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当时政治现实,排除D项。
答案:A
11.《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解析:据材料“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可知,韩非子主张恩威并施,以加强对民众的统治,故选D项。材料中“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并不等同于荀子的“人之性恶”,排除A项;材料主张“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并非“仁政”,排除B项;材料“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是加强统治之术,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另据材料“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不能得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答案:D
12.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解析:材料中甲骨文、金文中的“丁”字形状分析,说明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锲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则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含的主要意思,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3分)
解析:第(1)问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第(2)问应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12分)
(2)意思: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13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试题,应注意提取观点,论证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也可以论证百家争鸣的影响深远。
答案: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2分)
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10分)
示例二:
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2分)
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由此可见,“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10分)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