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历史辅导
艺术生文化课补习名校-远飞学校-跟踪检测评估2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20-11-11

跟踪检测评估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重庆模拟]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日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解析:“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而不是自治性质,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央官制任免的范围,故B项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多数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项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项正确。
答案:D
2.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郡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不能消除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郡的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20·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知秦朝“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便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提升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排除A项;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关中地区的发展,而未涉及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强化关中地区的地位,而不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答案:C
4.[2020·四川内江模拟]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根据已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B
5.汉武帝时,在置十三州部刺史的同时,在郡一级设置督邮,“掌监属县”。当时的督邮“分明善恶于外”,只有清查罪状上报郡守的权力,而无处理权。这一时期的督邮(  )
A.和刺史存在上下级关系
B.主要承担基层监察职责
C.利于遏制王国势力膨胀
D.任免权下放到地方政府
解析:材料“掌监属县”“清查罪状上报郡守”表明,督邮承担着对郡内所属县级官员进行监察的职能,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督邮与刺史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遏制王国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督邮的任免权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6.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解析:郡县制和察举制下官员的任免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中央集权的变化有主要影响,但促进社会转型夸大了其作用,故排除C项;地方势力对集权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排除D项。
答案:A
7.[2020·蚌埠模拟]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利。这些举措旨在(  )
A.使酿酒业获健康稳定的发展
B.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
C.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
D.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
解析:酿酒业的发展与盛行会耗费大量的粮食,限制酿酒业的发展必然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增加整个国家的赋税收入,故选D项;严格限制酿酒业根本无益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故排除A项;严格限制酿酒业并不能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故排除B项;酒属于商品的一种,对其征收重税显然不利于商业活动的健康发展,故排除C项。
答案:D
8.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  )
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
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可知,这是把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选A项;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是汉武帝实施的措施而非措施的目的,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经济政策是货币官铸,与盐铁官营政策实施无关,故排除C项;诸侯国割据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汉武帝的举措是为了削弱而非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故排除D项。
答案:A
9.《耕田歌》曰:“深耕穊(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歌为名所作的一首隐喻诗,暗申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
A.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想
B.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
C.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
D.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形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夫如何耕种,和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诸吕即太后吕雉为首的吕氏集团,是中央权势派,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刘章希望诛除诸吕,体现不出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故C项错误;农谚《耕田歌》讲述了深耕、苗的疏密、除去杂种等,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技术,故D项正确。
答案:D
10.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
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
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解析: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与材料中“立太学以教于国”相符,故选C项。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传承了先秦教育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郡国并行不利于大一统,排除B项;汉武帝时代,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
答案:C
11.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1~图3所示。这表明汉代(  )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于是出现了“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养老图”等社会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内法”,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儒学经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而题干所反映的却是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学官方化的结果,排除D项。
答案:B
12.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解析:材料体现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A项错误;各地文字并非****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是文字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0·宜宾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
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中“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可得出时间早且区域多;由材料一中“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可得出,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由材料一中“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可得出,重心逐渐南移;由材料一中“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可得出出现专业化产区;由材料一中“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可得出,丝绸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第二小问“作用”,从对内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第二小问“影响”,从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等方面作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带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
答案:(1)特点:时间早且区域多;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重心逐渐南移;出现专业化产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每点2分,任答4点,共8分)
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1点2分,2点4分,任答3点,共5分)
(2)背景: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影响: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每点2分,共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首先要****提炼出材料蕴含的一个观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中央集权制度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等。要注意,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
答案:示例:
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2分)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8分)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2分)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