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语文辅导
2012年高考语文名师辅导 散文类文章阅读(二)
发布人:陈青玲 时间:2012-9-28
2012年高考语文名师辅导 散文类文章阅读(二)
--------------------------------------------------------------------------------




(二)现代文阅读题分类答题指导

  2009年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的选材仍把散文当做****,所选散文或写人释理,或叙事说理,或状物明理,或写景寓理,这些人、事、物、景等大多为考生所熟知’而这些思想感情也正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切身体验和感受,极易引起考生的共鸣。然而此类题目的设题角度很多,许多考生感到不知从何处下笔。本文将结合高考中出现的经典题型,总结出此类题目的各种没题类型以及相应的解答技巧,使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言型

  1,词语类

  【命题方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或: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金题回颐】请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丰富内涵。(2009年高考福建卷《寂静钱钟书》第13题)

  答案 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地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默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指点迷津】解答此题,首先回答“格调”的内涵,然后从文本中筛选出能够表现“格调”内涵的事例,并加以适当的分析。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河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旬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同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题,从该词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寻找对应的阐释。

  【答题模式】本义+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等)

  2,句子类

  【命题方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或: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金题回顾】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2008年高考重庆卷第14题)

  答案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指点迷津】分析句子的含意,离不开“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此题只有把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来把握,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含意,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①将使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反衬、对比、夸张、设问、反问等)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②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鲜明,富有表现力。③句式: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注意;反问句情感强烈,引起读者深思;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句式的前后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的灵活多变,长短、整散结合等。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语言特色(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等)+表达效果(情感强烈、语言凝练等)

  二、技巧型

  1,艺术类

  【命题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或: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金题回顾】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2009年高考四川卷《想象》第17题)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怏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指点迷津】解答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丽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或揭示了主题;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了强烈突出主题,富于表现力。常见表现手法:想象、烘托、讽刺、渲染、象征、照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点而结合、先抑后扬、寓褒于贬等;作用:如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没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想象、烘托等)+内容(或结构)+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命题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金题回顾】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2008年高考上海卷《灯笼红》第6题)

  答案: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汉子(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

  【指点迷津】此题变相的考查人称,只是理解这个人称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模式】人称确认+结合原文分析人称在表达上的作用

  3,表达方式类

  【命题方式】本文在记叙(描写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何在?

  【金题回顺】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08辽宁卷第17)

  答案①先、义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指点迷津】首先确定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要明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的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①“记叙”,有顺叙、插叙、倒叙、补叙、平叙,叙议结合等。②“描写”,从描写对象上,可分为人物、环境、场面、细节描写;描写方式上,有动静、虚实、点面、正侧、声色结合等。其中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观,具体生动;细节描写:****传神。③“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于景、托物寄情等。④“议论”,包括直接说理、以形说理和寓理于事。(5)表达方式上还要特别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如夹叙夹议),常常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答题模式】表达方式的确认+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三、内容型

  1,筛选整合

  【命题方式】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金题回顾】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2009年高考宁夏-海南卷《寻找教育的曙光》第(3)题)

  答案①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山绿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

  【指点迷津】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分两个方面:甘、苦。然后从文中筛选语段加以说明。

  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时,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考生要综观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冈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答题模式】改(利用文中词句组合作答,或:形象化语句的抽象转述)+写(整合文意,概括表述)

  2,鉴赏人物形象

  【命题方式】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物形象的内在特点: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金题回顾】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2008年浙江卷第21题)

  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指点迷津】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只是对“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概括,难以****表述。

  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人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答题模式】人物形象+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作品主题和情感。

上一期,我们为同学们介绍了高者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题的三种类型及解题方法。本期将继续介绍另外三种类型及解题方法。

  四、作用型

  1 行文段落类

  【命题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金题回顾】第二段里的“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009年北京卷《司马祠》第18题)

  答案①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②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③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指点迷津】某一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这是一个明显的过渡句。结构上有过渡作用;内容上,考生要注意“仰望”一词,仰望谁?为什么要“仰望”?

  首先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其次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形式上: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内容上:先回答其在整个句段中的作用,再回答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题模式】结构+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态度。

  2 物象类

  【命题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景物特点。

  【金题回顾】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2009年辽宁卷《遗璞》第2题)

  答案第一次提到凉鞋,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第二次提到凉鞋,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指点迷津】散文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这种题型应该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总体特点+作用(线索、内容、主旨)+思想感情。

  3 选材类

  【命题方式】文章的题目是“……(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金题回顾】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2009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第21题)

  答案 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争与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指点迷津】如果考题从选材组材方面设题,则主要考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②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2)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①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强化作者的观点的作用。

  ②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前后照应等方面的作用。

  (3)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①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

  ②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4)引用一个或一些对立或类似的事物、对象。其作用是:

  起对比或衬托作用,突出主要对象的特点;

  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的作用;

  以有形写无形,使文章更有情趣。

 【答题模式】这样写看似游离了主题,实则运用“……”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文章“……”的内容(主题)。

  五、思路结构型

  1 结构特点或方式

  【命题方式】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什么?

  【金题回顾】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20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第17题)

  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指点迷津】本题首先回答结构方式,然后按“总—分—总”的三个层次,结合文章分析。

  文章的结构是对材料进行组织和安排,它是作者思路的最终体现,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结构主要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和“‘总—分—总’结构”。分析文章结构,简便易行的方法是通过抓标志性词语和标志性句子来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理清结构,梳理出作者的思路。

  【答题模式】结构特点或方式+具体分析+作用或效果。

  2 行文思路

  【命题方式】文章的思路是什么?

  【金题回顾】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2009年辽宁卷《遗璞》第4题)

  答案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指点迷津】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我们把作者的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理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文章的脉络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行文结构有“承上启下”、“铺垫”、“照应”、“卒章显志”等。

  【答题模式】(如果没有指出线索的,需要指出“线索是什么”)如何开头+中间是如何展开的+如何结尾的。

  六、开放型

  1 探究类

  【命题方式】你是如何理解的?或:请简要论述。

  【金题回顾】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2009年福建卷第14题)

  答案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

  【指点迷津】这类试题在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是“答案开放,个性解读”,一般具有延伸性,要求结合文本,理解某种说法,探究文意的深度。①关注文本的疑点(难点)、文眼和关键句,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及其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人文精神。②理性分析,合理联想、推断,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主要集中在探究作品的形象、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几个方面。答题时应迅速搜索相关的知识,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和依据。同学们在答探究类试题时,应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挖掘答题点。

  【答题模式】理清文脉+整合提炼+提出独特见解。

  2 写作特色类

  【命题方式】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金题回顾】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2008年山东卷《歌德之勺》第22题)

  答案 本文主要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指点迷津】“写作特色类”,是指要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其难度较大,答题形式也较灵活。就考试而言,所给文章的写作特色大多表现存文章的选择材料、布局谋篇、运用语言、使用艺术手法、表达主旨等方面。

  (1)选择材料:指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等。

  (2)布局谋篇:指布局新颖巧妙;结构严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对比生动等。

  (3)语言风格:指语言朴实自然;生动形象,****严密;诙谐幽默;豪放与婉约;清新与凝重;直白与含蓄;平实与优美等。

  (4)表达主旨:指思想深刻,主题鲜明,立意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令人反省等。

  【答题模式】写作特色(语、言风格、表达主、旨等)+结合文章内容阐述+总结。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