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2024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复读班艺术类文化补习班火热报名中...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师课堂 > 语文辅导
2012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语文 专题三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13-1-6
2012年保定远飞学校高考语文 专题三

第三讲:****归纳概括
【真题示例1】(2010湖北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文艺的两重性
文艺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具有两重性,而文艺的商品性是外在的,低层次的属性,非商品性和反商品性是它内在的高层次的属性。
文艺的矛盾品性在古典时代还未显现出来,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尚未形成,文艺也未商品化,同时文艺的娱乐性、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也未分化。古典时代文艺被看作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因此有所谓“美善相乐”、“真善美统一”“寓教于乐”等信条。其实,文艺内在矛盾仍然存在,只不过被抑制、掩盖住了。中国古代讲“文以载道”,计划经济时代讲“文艺为政治服务”,就是以意识形态性来制约娱乐性、审美性。西方近代文艺思潮强调文艺的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娱乐性仍处于从属地位,并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分离,成为文艺的基本属性之一。于是,文艺的品性发生分裂,它不再是和谐****的整体,形成了以娱乐性为主的俗文学、俗艺术和以审美为主的纯文学、高雅艺术(或者兼有意识形态性的严肃文学和艺术)。当然,在前市场经济时代,文艺也有雅俗之分,但远没有达到市场经济时代这样严重的对立。
应当说,文艺的商品化是历史的进步。在前市场经济时代,文艺依附于政治伦理,作家艺术家依附于国家、权贵,不能获得文品和人格的独立,而且,文艺脱离大众,成为上层社会的专利。只有文艺的商品化经过一般中介物的中介,才打破等级界限,成为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获得普及。同时,文艺以其娱乐性(当然也还有审美性)为大众所推崇,从而摆脱了作为政治伦理的婢女的屈辱地位,获得独立发展,作家艺术家也走出宫廷和权贵之家进入市场,成为自由职业者,获得人格的独立,他们不再抑他人鼻息,而可以作为自由的个性来创作。
【透视解析】下面我们通过对相关题目的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分析来体会现代文阅读思维的综合性:
题目1.根据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概述文艺的两重性
典型错误
一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 外在的,低层次属性,高层次属性
三 商品性,非商品性和反商品性
题目2.本文第2段中的中心思想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前市场经济时代,文艺的矛盾品格还未显现出来。
B、俗文学、俗艺术与纯文学、高雅艺术是怎样分离的。
C、文艺矛盾品格的历史发展。
D、市场经济促使了文艺品性的分裂。
题目 3.根据第3段内容,将“文艺的商品化是历史的进步”的理由归纳概括成两点。(回答分别不超过25个字)
此题典型错误有五种类型
一 ①使文艺成为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摆脱“婢女”的屈辱地位 ②使文学家不再仰他人鼻息
二 ①使文艺得到普及,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利 ②使作家获得独立的人格,可以作为自由的个性来创作

三 ①打破了文艺依附于政治等级界线,使之获得独立发展 ②使文艺由脱离大众,为上层社会的专利发展成为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获得普及
四 ①使文艺脱离了对政治、伦理的依附关系 ②使作家、艺术家摆脱对国家、权贵的依附
五 ①使文艺普及于大众,成为广泛的精神产品 ②使作家、艺术家获得独立的人格
【真题示例3】(09年山东卷⒘题)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6分)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遮盖,****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透视解析】
【真题示例4】(1992年全国高考题)简要概括出下段的内容
【题目相关范围】
宋代涌现了许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箫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宇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竹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透视解析】
①宋元明竹画发展的概况
②宋元明画家的独特风格
③苏东坡的竹画气魄大,倪云林的竹画意境萧疏,王绂技艺高超,徐文长所画精绝
④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画家
⑤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这是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我们结合归纳概括的原则分析一下。
【真题示例5】(2007湖南卷) 18.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
【题目相关范围】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 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 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 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 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 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透视解析】我们再看当年的错误答案(1)鲁迅先生一分为二的看待刘半农的“浅”(2)刘半农是“浅”,但可以原谅(3)对它的浅,鲁迅先生的肯定多于否定

正确答案:


学校咨询处:保定市竞秀区七一中路1317号     咨询电话:0312-4442550

崔老师:15350617957(同微信)    高老师:19213065640(同微信)

陈老师:13833233159(同微信)    祖老师:19213027557(同微信)

ICP备案号:冀ICP备170320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