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主题一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1.时代背景
2.变法的准备与成功条件
3.两次变法 的措施(强 国之术)
4.影响——秦国崛起
史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的改革措施。
史料二 ……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
解读 史料体现的是实行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
史料三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投入官府为奴。
解读 史料体现的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措施,促进了国力的提高。
史料四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卷六十八
解读 史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史论1 图解商鞅变法的要点
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大方面八个要点:政治上,定法律、行县制;军事上,奖军功;经济上,重小农、废井田、统一度量衡;思想上,焚诗书、改习俗。其影响宏观上要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微观上从对秦国历史发展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史论2 商鞅变法的特点
(1)是战国时期最****、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史论3 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变法内容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这就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权,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便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
(3)建立县制,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夺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1.“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 C
解析 “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效果是增加户口数,从而达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的目的。
2. 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答案 A
解析 B、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客栈主人不是守旧贵族,故C项错误。
3. (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答案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第(1)问侧重于两次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难点在于孝文帝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鲜卑族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第(2)问侧重于考查两次改革的形式和历史作用,注意商鞅变法侧重从政治角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从文化角度作答。
主题二 少数民族农耕封建化的改革——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有利条件
3. 内容
(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从而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不许官吏自筹经费,严惩贪赃枉法,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3)迁都洛阳:为减轻改革的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93年,孝文帝迁都至洛阳,为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4)革除旧俗:①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④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4. 影响——北方经济的恢复与民族融合
(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收入大大增加,农业水利工程得以兴建,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其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当时****的商业中心,还因南北互市与中外贸易不绝,使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
(3)北方民族大融合:①内迁各民族经过****的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原来的民族布局****被打破,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料一
解读 史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可躲开北方强敌柔然族的威胁,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史料二 神瑞二年(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冯太后、孝文帝下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 ——《魏书·食货志》
史料三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成淹传》
解读 史料表明自然灾害频繁、京城粮食供应困难,也是迁都洛阳的原因之一。
史料四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解读 史料表明改革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和北方的民族融合。
史论1 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
(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史论2 图解孝文帝改革的要点
史论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少数民族主动封建化的改革。
(2)影响:①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③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占有重要地位。
1.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
答案 B
解析 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2.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民族融合是历****的一种进步现象,它是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实质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则是封建化的过程。
3. (2013·江苏高考)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解析 第(1)问的“有利条件”根据“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等信息概括;“特点”根据“种种之创新”“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为最有功”等信息分析。第(2)问的“作用”从减少改革阻力的角度分析;“原因”根据材料“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第一句话中提炼;第二小问可从改革者的目的、勇气与信心等角度概括归纳。
主题三 克服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思维提升]
2.有利条件
3.内容及具体作用
项目 领域 |
目的 |
措施 |
内容 |
作用 |
经济上富国之法 |
改变积贫局面 |
均输法 |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
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较好配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
市易法 |
在开封设“市易务” |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 ||
青苗法 |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 ||
募役(免役)法 |
纳钱代役 |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 ||
农田水利法 |
鼓励兴修水利 |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 ||
方田均税法 |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 ||
军事上强兵之法 |
改变积弱局面 |
将兵法 |
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 |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
保甲法 |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 |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 ||
保马法 |
鼓励百姓养马 |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 ||
军器监 |
监督制造兵器 |
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 ||
政治上育才之法 |
培养变法人才 |
改革科举 |
以经义取士 |
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 |
改革学校制度 |
改组太学,撰注教材 |
4.评价
史料一 宋太宗至宋英宗时期财政情况
时代 |
岁入(缗) |
岁出(缗) |
盈亏(缗) |
太宗至道末年(976) |
22 245 800 |
余大半 | |
真宗天禧末年(1021) |
150 850 100 |
126 775 200 |
余24 074 900 |
仁宗皇祐元年(1049) |
126 251 964 |
无余 | |
英宗治平二年(1065) |
116 138 405 |
120 343 174 |
|
非常费:11 521 278 |
亏15 736 047 |
史料二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解读 史料表明北宋中期面临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严重。
史料三 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史料四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解读 史料表明北宋初纵容土地兼并,豪强拥有免税特权,造成赋税不均,逃税现象严重。一方面加剧了政府财政困难,另一方面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史料五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解读 史料反映出“岁币”的存在加剧了北宋的负担。
史论1 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激化: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③, SPAN,>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史论2 图解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
史论3 怎样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1)青苗法: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
(2)免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缴纳赋税。
(5)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
史论4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曾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前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封建社会中期。
②根本目的不同
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
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后者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改革。
④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1.美国Williamson牧师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保马法 D.募役法
答案 A
解析 实施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这样就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也解决了农民的资金或种子的短缺问题。
2. 刘安世《元诚语录》载:“得君(王安石)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己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这表明王安石 ( )
A.对上级趋炎附势 B.意志坚强,性情执拗
C.对下级刚愎自用 D.能够容忍下级的诘难
答案 B
解析 “人主”是指宋神宗,“反覆诘难”是指性情执拗。
3. (2013·山东高考)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畜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解析 本题以宋代话本为材料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史实。第(1)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由材料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新法扰民的现象。第(2)问考查史料的相关知识,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需要仔细的研究考证,去除夸张、虚构、歪曲的内容,还原真实的历史后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依据。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贫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二 平籴(买入粮食)之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 ,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当时土地方面存在什么突出问题?
(2)从材料二可推断出当时粮价方面存在什么突出问题?
(3)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其主要作用是
什么?
答案 (1)土地兼并、土田不均现象严重。
(2)富商大贾控制粮价从中渔利。
(3)新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作用: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发展了生产。
训练3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一、选择题
1. 下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 )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答案 D
解析 回答本题要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诸侯争霸频繁,而秦国相对落后,所以秦孝公关心的应该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
2.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统一度量衡主要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商品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3.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当时的保守势力强大
C.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答案 A
解析 题目材料中的“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说明C项符合题干材料。“众心恋旧”说明B项符合题干材料。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项符合题干材料。
4. 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于中国之贡献颇大。”下列对材料中改革的评价的立足点说明最全面的是 ( )
A.社会制度 B.生产方式
C.风俗习惯 D.中华民族
答案 D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生产方式的农业化、风俗习惯的汉族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
5.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作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通过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生产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6. 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
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答案 B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司马光所说的“谗佞”应是和王安石观点一致的人,即拥护变法的人。
二、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
(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答案 (1)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2)评价: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后来统一奠定基础;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解析 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但须注意回答角度是“独创性措施”,不要把商鞅变法所有内容都答上;第(2)问,首先提炼材料的观点,即历史的看待商鞅变法,不以后人的观点苛求商鞅变法,即从商鞅生活的时代的状况回答其变法的作用。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措施的
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 (1)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2)讲汉语,穿汉服。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帝曰:“陕西行之已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材料二 青苗钱虽日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否矛盾?
答案 (1)官府诱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其自身的利益。
(2)青苗法在实行过程中危害百姓的现象并非王安石新法造成的。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
解析 第(1)问注意材料中所涉及人物对待变法的态度——变法的反对者;第(2)问的回答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中的相关知识作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