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的通项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一次项系数是公差;前n项和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二次项系数是公差之半且常数项为0;即等差数列{}中,=+(为公差,∈),(∈)。证明某数列是等差(比)数列,通常利用等差(比)数列的定义加以证明,即证:an-an-1=常数(=常数) (,也可以证明连续三项成等差(比)数列。
{}、{}都是各项为正的数列,对任意的,都有、、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试问{}是否为等差数列,为什么?
解析:由=得=,于是=(,又2=+,
∴2=+(,即2=+(,∴数列{}是等差数列。
注意:当用定义证明等差(比)数列受阻时,别忘了这“一招”!上述思路的关键是由“=”到“=(”的过渡,即所谓“升降标”,这也是处理数列问题的一个通法。
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且,则过两点
、的直线的斜率为:
(A)4 (B)3 (C) 2 (D)1
公差非零的等差数列中,前n项之和为,则数列……中 | ||
A.不存在等于零的项 |
B.最多有一项等于零 |
|
C.最多有2项等于零 D.可有2项以上等于零
2. 等差数列{an}中,m+n=p+q,则am+an=ap+aq,等比数列{an}中,m+n=p+q,则aman=ap·aq(m、n、p、q∈);等差(等比)数列中简化运算的技巧多源于这条性质。
在等差数列中,为常数,则其前( )项和也为常数
(A)6 (B)7 (C)11 (D)12
解析:等差数列的前k项和为常数即为常数,而=3为常数,
∴2= 为常数,即前11项和为常数,选C。注意:千万不要以为=
=,那就大错特错了!所谓“下标和相等则对应项的和相等”,是指两项和等于两项和,三项和等于三项和……。等差数列中“n项和”与“两项和(转化为a1+an)”有关,某一项或某几项和均需转化为“两项和”才能与“n项和”联系起来。
等比数列{}中,a4+a6=3,则a5(a3+2a5+a7)=
解析:a5(a3+2a5+a7)=a5a3+2a52+a5a7=a42+2a4a6+a62=(a4+a6)2=9
在正项的等差数列{}和正项的等比数列{}中,有,,试比较与的大小。
等比数列{}中,、是方程()的两根,则=
若把条件中的“”换成“”呢?若把条件中的“、”换成“、”
呢?
在等差数列中,前n项之和为,已知S5=25,Sn=64,Sn-5=9,则 n=_____
3.等差数列前n项和、次n项和、再后n项和(即连续相等项的和)仍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和(和不为0)、次n项和、再后n项和仍成等比数列。
在等比数列中,S2 =40,S4 =60,则S6等于 ( )
A 10 B 70 C 80 D 90
解析:在等比数列中,第一个两项和为40,第二个两项和为20(注意:S4是前4项和,不是两项和),则第三个两项和为10,S6为三个两项和相加,选B。
在等差数列中,前n项之和为,已知S3=4,S18-S15=12,则S18=
解析:在等差数列中,第一个三项和为4,第六个三项和为12,S18即首项为4,末项为12的等差数列的6项和,为48。
在等差数列{an}中,其前n项和为Sn,已知S5=2-b,S10=4-b,则S15=_________